sòng hào fǎ shī wǎng tài yuán jiǎng jiān chéng lǐ sī tú
送颢法师往太原讲兼呈李司徒
cháng shēng tuī xiàn shòu fǎ zuò sì cháo dēng |
长生推献寿 法坐四朝登 |
wèn nàn wú qiáng dí shēng míng yǎn gǔ sēng |
问难无强敌 声名掩古僧 |
jué chén tái jī dì qī zhú niǎo jīng dēng |
绝尘苔积地 栖竹鸟惊灯 |
yǔ mò jù wàng mèi cán chuāng bàn yuè léng |
语默俱忘寐 残窗半月棱 |
《送颢法师往太原讲兼呈李司徒》古诗词释义:
诗人无可的这首诗《送颢法师往太原讲兼呈李司徒》是送别之意与表达对法师崇高声誉的敬仰。下面逐段解释:
1. **长生推献寿,法坐四朝登,问难无强敌,声名掩古僧**:
- 这句话是对颢法师的极高评价。"长生推献寿"表示法师通过法力或修行,被认为能够延年益寿,有着深远的生命影响。
-"法坐四朝登"意指法师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能够参与四朝(古代指四代君王)的法会和重要活动。
-"问难无强敌"表明法师在解答佛法疑问时,无人能敌,他的智慧和学识深受敬仰。
-"声名掩古僧"则强调法师的声望与声誉已经超越了许多过去的大德高僧,体现了其在佛教界的影响力。
2. **绝尘苔积地, 栖竹鸟惊灯, 语默俱忘寐, 残窗半月棱**:
-"绝尘苔积地"描绘了法师离去的场景,尽管苔藓在地面上堆积,但在法师的高尚品质下,这些尘世的痕迹似乎都不复存在。
-"栖竹鸟惊灯"是形容法师的离去如同竹林中的一只鸟突然被点亮的灯光惊飞,象征法师的离去对周围环境和人们情感的触动。
-"语默俱忘寐"则是对法师佛法修为的极高赞誉,意为无论是说话还是沉默,他都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越言语的状态。
-"残窗半月棱"则可能是诗人对法师离去时月光透过破碎窗户一角的景象的描绘,寓意着法师离去的影子与月光一同洒在房间里,留下永恒的印记,同时暗示法师离别时环境的凄清与时间的流逝。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颢法师高深佛法和卓著声望的赞誉,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法师离别时的哀伤和对法师未来旅程的美好祝愿。
《送颢法师往太原讲兼呈李司徒》古诗词赏析:
《送颢法师往太原讲兼呈李司徒》是唐代僧人无可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颂扬颢法师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于佛法精义、僧人修行生活以及道场环境的描述,体现出唐代文人与僧侣之间的深厚交流与尊重。
**第一、二句"长生推献寿,法坐四朝登"**,开篇即赞誉颢法师献寿之功,法坐多次登顶,既表现了法师在佛法上的深厚造诣,也暗喻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这里的"长生"与"法坐"都是对颢法师的尊称,也是对其佛学成就的高度认可。
**第三、四句"问难无强敌,声名掩古僧"**,表明颢法师在佛法问答中无人能敌,其名声不仅超越了其他僧人,甚至掩盖了历史上有名的高僧,进一步突出了其在佛法上的卓越地位。
**第五、六句"绝尘苔积地,栖竹鸟惊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颢法师修行环境的宁静与超凡脱俗,"绝尘"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颢法师修行道路的纯净,"苔积地"和"栖竹"则暗示了修行的长久与稳固,而"鸟惊灯"则是在夜晚修行时的意外之景,展现了修行生活的独特韵味。
**第七、八句"语默俱忘寐,残窗半月棱"**,进一步描绘了颢法师在修行中的状态,无论是说话还是沉默,都能达到心无旁骛、忘却尘世的状态,即使在夜深人静时,仍然保持清醒,仿佛在月光下,月轮的棱角象征着清晰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颢法师修行境界的高深与纯净。
整首诗以颂扬的口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既展现了颢法师在佛法上的高深造诣,也描绘了其修行生活的独特意境,同时传达了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体现了唐代文人与僧侣之间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