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hán xiào shū fù jiāng xī
送韩校书赴江西
gōng huā yě yào bàn xiāng hé téng wàn cēn cī xī bù kē |
宫花野药半相和 藤蔓参差惜不科 |
xiān cǎo lián mén liú jìng xì gāo lóu chū shù jiàn shān duō |
纤草连门留径细 高楼出树见山多 |
dòng zhōng bì shǔ qīng tái mǎn chí shàng yín shī bái niǎo guò |
洞中避暑青苔满 池上吟诗白鸟过 |
gèng mǎi tài hú qiān piàn shí dié chéng yún dǐng lǜ cēn é |
更买太湖千片石 叠成云顶绿嵾峨 |
《送韩校书赴江西》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送韩校书赴江西》,是唐代诗人无可所作,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韩校书前往江西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以及对友人旅途中的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各句的逐段解释:
1. **宫花野药半相和, 藤蔓参差惜不科,**:首句描绘了一幅宫内与野外植物相融合的美丽画面,宫花与野草、药草相映生辉,显示出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景象。"藤蔓参差惜不科"可能是指藤蔓在不同的高度缠绕生长,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惜不科"可能含有对这种自然和谐之美的惋惜之情,但具体含义需结合全诗来理解。
2. **纤草连门留径细, 高楼出树见山多,**:第二句继续描绘景色,"纤草连门"指小草与门户相连,可能是描写道路两旁的自然景观,"留径细"强调小路的精致与细致,"高楼出树见山多"则可能意味着高耸的建筑物从树木之间露出,远方的山峰在其中若隐若现,展现了广阔而深远的自然景观。
3. **洞中避暑青苔满, 池上吟诗白鸟过,**:此句描写了夏日避暑的洞穴中青苔满布的情景,既表现出自然的清新与凉爽,也暗示了韩校书即将前往的环境之宜人。"池上吟诗白鸟过"则描绘了一个悠闲而诗意的画面,白鸟在池边飞翔、吟诵的景象,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4. **更买太湖千片石, 叠成云顶绿嵾峨**:最后一句表达的是对韩校书即将前往的江西景色的向往和期待。"买太湖千片石"可能是指韩校书在旅途或江西的生活中,能够收集到象征美好自然的太湖石,"叠成云顶绿嵾峨"则形容这些石头堆叠成云顶般的壮观景象,绿嵾峨(可能为错字,应为“绿嵯峨”或“绿峥嵘”)表达了石头的峻峭与绿色植被的繁茂,暗示了江西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韩校书旅途平安、旅途所见皆是美景的美好祝愿。
《送韩校书赴江西》古诗词赏析:
《送韩校书赴江西》是唐代诗人无可的一首送别诗,其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江西风光的深情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宫花野药半相和,藤蔓参差惜不科”,描绘了宫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景象,宫花与野药半是相融,藤蔓错落有致,生机勃勃,表达了一种自然与人类文明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颔联“纤草连门留径细,高楼出树见山多”,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致的细腻与丰富。纤细的草丛与院门相连,留下一条细微的小径,可见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巧妙融合。高耸的楼阁从树丛中拔地而起,山峦尽收眼底,展现了江西山水的壮丽与辽阔。
颈联“洞中避暑青苔满,池上吟诗白鸟过”,描绘了避暑之地的清新与诗情画意。洞中满布青苔,是夏日避暑的佳地;池面上,白鸟翩翩飞过,悠然自得。这两句既渲染了自然环境的清凉与宁静,也融入了诗人的文人情怀,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颂。
尾联“更买太湖千片石,叠成云顶绿嵾峨”,诗人想象着将太湖的千片石购得,叠放成云顶之上,绿意盎然,形象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友人即将前往的江西风光的向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趣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