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chóu yú zhōng chéng shǐ jūn jùn zhāi wò bìng jiàn shì yī shǒu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
hǎi jìng tiān gāo jǐng qì shū jīng jīng shī cǎi bàng qián zhū |
海静天高景气殊 鲸睛失彩蚌潜珠 |
bù zhī jīn yè yuè tái shàng wàng jiàn yíng zhōu fāng zhàng wú |
不知今夜越台上 望见瀛洲方丈无 |
juǎn bā bǎi yī shí wǔ |
卷八百一十五 |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古诗词释义: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是唐代诗人无可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海静天高的壮丽景象,并通过比喻和想象,传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下面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 海静天高景气殊
**意译:** 海面平静,天空高远,景色格外清新独特。
这首诗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宁静而辽阔的海上景象。海面因平静而显出清澈与宁静之美,天空的高远则让人心情开阔,整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独特,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 鲸睛失彩蚌潜珠
**意译:** 大鲸的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蚌也沉入深海,隐藏起了珍珠。
鲸鱼的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意味着巨大的生物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活力,而蚌则深藏于海底,隐藏着它体内的珍珠。这里使用了象征手法,鲸鱼和珍珠分别代表着海洋中的大生物和珍贵之物,它们的“失色”和“潜珠”可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不再显眼或被忽视。
### 不知今夜越台上
**意译:** 不知今夜,越台上的景象如何。
诗人想象着夜晚的景象,但并未直接描述,而是以“越台上”这一场景作为引子,让读者去想象,增添了一种诗的留白感。越台,可能是指远在南方的某个高台或山峰,诗人或许在借这一场景表达对远方某人的思念或对某种事物的向往。
### 望见瀛洲方丈无
**意译:** 想象中,在遥远的地方,或许能看到传说中的瀛洲和方丈,但现在却不可见。
“瀛洲”和“方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代表着理想化的远方或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想象着在遥远的地方,或许能见到这些神秘的岛屿,但此刻却无法实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可得的遗憾。
### 卷八百一十五
**意译:** 诗句所在的卷数为八百一十五。
这个部分可能是题目的末尾,用来标明诗句所收录的卷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注常见于诗集或文集的编目中,方便读者查找和引用。在这里,它仅仅是一个编目的信息,不直接影响诗句的意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海静天高的景象和象征性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某种深刻情感的表达。诗中的“失色”、“潜珠”、“越台上”和“瀛洲方丈无”等词汇,不仅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面,也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古诗词赏析:
《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是唐代诗人无可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回应于中丞(官职名称)使君在郡斋中因病而致的诗作。标题中的“奉酬”意味着作者是为回应于中丞的作品而创作的,"见示一首"则表明这是在看到于中丞作品后,作者所写下的诗篇。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作表达了作者对于中丞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寓了作者对远方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海静天高”、“鲸睛失彩”、“蚌潜珠”,以及“越台上”和“瀛洲方丈”,这些形象不仅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还蕴含了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远方、理想或超然世界的向往。在诗的后半部分,“不知今夜越台上”一句,借问今晚的月色是否能照见远方的“瀛洲方丈”,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与好奇,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感慨。
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通过与于中丞的互动,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病痛或困境时,仍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的抒发,既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关怀与祝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远方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与追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传递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