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ào xǐ sì dá gōng chán zhāi jì lǐ sī zhí gōng sūn 、 fáng dōu cáo dé yù … sì shí èr yùn
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四十二韵
yè xián chán yòng jīng kōng jiè yì qīng jiǒng |
夜闲禅用精 空界亦清迥 |
zi zhēn xiān cáo lì hǎo wǒ rú zōng bǐng |
子真仙曹吏 好我如宗炳 |
yī xiǔ dí yōu shèng xíng qīng fán lǜ píng |
一宿觌幽胜 形清烦虑屏 |
xīn shēng shū jī chǔ lì jù tóng gē yǐng |
新声殊激楚 丽句同歌郢 |
yí cǐ gǎn yǔ huái shěn yín wàng xī yǒng |
遗此感予怀 沈吟忘夕永 |
yuè cǎi sàn yáo bì shì jūn chán zhōng jìng |
月彩散瑶碧 示君禅中境 |
zhēn sī zài yǎo míng fú niàn jì xíng yǐng |
真思在杳冥 浮念寄形影 |
yáo dé sì míng xīn hé xū dǎo cén lǐng |
遥得四明心 何须蹈岑岭 |
shī qíng liáo zuò yòng kōng xìng wéi jì jìng |
诗情聊作用 空性惟寂静 |
ruò xǔ lín xià qī kàn jūn cí bù lǐng |
若许林下期 看君辞簿领 |
《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四十二韵》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标题为《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是唐代诗人皎然的作品。以下是对全诗各段落的逐段解释:
### 第一段(夜闲禅用精,空界亦清迥)
夜晚的宁静让禅修更加专注,四周的环境显得格外清晰、纯净。这里用“空界”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接近空灵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禅修环境的赞美。
### 第二段(子真仙曹吏,好我如宗炳,一宿觌幽胜,形清烦虑屏)
“子真”指李司直公孙,作者用“仙曹吏”这一称谓赞美公孙如同仙人一般,能够理解并欣赏禅的奥义。公孙对作者的喜好如同宗炳对画家王羲之的欣赏,表达出两人在精神上的共鸣。一宿之间,作者与公孙相遇,彼此的形影因禅修而变得更加清明,烦恼与杂念得以清除。
### 第三段(新声殊激楚,丽句同歌郢,遗此感予怀,沈吟忘夕永)
“新声”指的是禅修过程中所涌现的新鲜感悟或诗歌创作,“激楚”形容这些新声的活力与独特性。作者与公孙在诗文上有所共鸣,共同吟诵诗歌,这种经历让作者深感欣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让时间仿佛停滞,忘记了夜晚的延续。
### 第四段(月彩散瑶碧,示君禅中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遥得四明心)
“月彩散瑶碧”描绘了月光在瑶池碧波上散射的美丽景象,象征着禅修中达到的内心宁静与美妙。作者通过这种景象,暗示了与公孙一同在禅境中所体验到的真谛与深远思考。浮躁的念头如同形影,只在禅修的虚幻世界中得到暂时的“安放”,真正的心灵归宿在于内在的“四明心”,即清澈、空灵、智慧的内心世界。
### 第五段(何须蹈岑岭,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若许林下期,看君辞簿领)
最后,作者指出,真正的精神追求并不需要通过艰难的登山来实现,诗歌的情感表达就是一种心灵作用的方式。空性的真谛是内心的寂静与无为。如果能够允许,希望在山林之下与公孙相会,共同辞别俗世的繁琐事务(“簿领”象征官场的繁杂事务),追求更为宁静、自由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禅修的深刻体验、与友人之间的精神共鸣,以及对摆脱尘世束缚、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四十二韵》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出自唐代诗人皎然之手,该诗是一首寄赠友人的长篇律诗,共计四十二韵,内容与禅学、友情以及自然美景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在妙喜寺内参禅悟道,与友人共享这一美好时刻的喜悦与静谧。
开头四句描绘了夜晚的禅修场景,强调了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纯净,点明了诗人与禅师达公的深厚友谊,以及彼此之间的互相欣赏与理解。"空界亦清迥"不仅指的是物理空间的开阔与纯净,也是内心世界的映射,暗示了禅修的深远意义。
接着,诗人通过“新声殊激楚,丽句同歌郢”两句,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手法,将与友人相聚时的美妙对话与诗歌创作比作楚地之歌,赞美了朋友间的文采飞扬和情感交流,使得对话如同美妙的音乐,激发灵感。
“遗此感予怀,沈吟忘夕永”表明诗人对与友人的相聚时刻深感珍惜,即便时间流逝,依然沉浸在其中,忘却了外界的纷扰。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月彩散瑶碧,示君禅中境”描绘了夜晚月色下的禅境,以此寄托了对自然美景与禅修境界的赞美。而“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遥得四明心”则进一步阐述了禅悟的过程,强调了内心与外界的深刻连接,通过冥想达到精神的清明与解脱。
最后,“何须蹈岑岭,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若许林下期,看君辞簿领”则表达了对友情与禅悟的向往与追求,暗示了无论是在山岭之上还是在林下,只要心境平和,就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友人共享这种精神上的自由,辞去俗务,追求更深层次的生活与心灵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词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禅学、自然美景以及友情的深切感悟与追求,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精神生活与自然美的双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