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cháng yī shàng rén
寄常一上人
tiān xià shēng bái yú bái yú zhí shàng lián tiān gēn |
天下生白榆 白榆直上连天根 |
gāo zhī bù zhī jǐ wàn zhàng shì rén yǎng wàng tú pān yuán |
高枝不知几万丈 世人仰望徒攀援 |
shuí néng shàng tiān cǎi qí zi zhǒng xiàng rén jiān xiào táo lǐ |
谁能上天采其子 种向人间笑桃李 |
yīn wèn lǎo xiān qiú zhǒng fǎ lǎo xiān hāi wǒ yú bù dá |
因问老仙求种法 老仙咍我愚不答 |
shǐ zhī cǐ dào wú suǒ chéng hái rú gǔ fū xué zhǎng shēng |
始知此道无所成 还如瞽夫学长生 |
《寄常一上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寄常一上人》是唐代诗人皎然写给常一上人的一首诗,通过对一种神话般的树木“白榆”的描绘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故事,来表达对高深法术和修行之道的思考与探求。以下是对诗文各段的逐段解释:
### 1. 天下生白榆, 白榆直上连天根, 高枝不知几万丈, 世人仰望徒攀援
开篇以天下生长着一棵高耸入云的“白榆”作为比喻,白榆直插云霄,象征着极高的境界或超凡脱俗的追求。这里“高枝不知几万丈”不仅描述了白榆的高度,也隐喻了修行或追求理想的艰难与遥不可及。接下来的“世人仰望徒攀援”,用“世人”代表常人或普通人,表达了人们对于高远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但因自身条件和理解的局限,只能望而兴叹,无法触及。
### 2. 谁能上天采其子, 种向人间笑桃李, 因问老仙求种法, 老仙咍我愚不答
这一段进一步深化了对高远境界的追求,提到有人想要上天采摘白榆的果实,然后将其播种于人间,期待能结出比桃李更美的果实。然而,当这个人向所谓的“老仙”请教如何播种时,却被老仙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没有给予回答。这一情节暗示了追求超凡脱俗之事的不可行,即使是圣贤或高人也无法解答或实现普通人对高远境界的追求,意味着这种追求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 3. 始知此道无所成, 还如瞽夫学长生
最后两句话总结了全诗的主旨,指出追求无法通过人力实现的高远境界或法术,实际上是不可能成功的。这里的“此道”指的就是追求白榆之子种植,以及任何不切实际的超自然能力。而“还如瞽夫学长生”,进一步强调了这样的追求是徒劳无功的,就像瞎子学着如何延长生命一样,是不可实现的。这句话意味着对于不可实现的理想或法术的追求,最终只会带来失望和无果。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白榆这一象征物,巧妙地探讨了人类对于超凡脱俗、追求无法触及的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困境,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中的局限性和不可能性。
《寄常一上人》古诗词赏析:
《寄常一上人》是唐代诗人皎然的一首诗,通过对天下生长的白榆树的描述,隐含了对于修行与人生追求的思考。白榆树的高大、直上云天,象征着作者对于超凡脱俗、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象征与隐喻**:诗中的“白榆”不仅是一棵树的名称,更是一种象征。白榆树的高大与“直上连天根”暗示着对精神追求的无限向往,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作者通过白榆的形象,表达了对于自我提升、超越世俗的渴望。
2. **对比与讽刺**:诗中以“世人仰望徒攀援,谁能上天采其子”表达了对普通人的追求与努力进行讽刺,暗示了世人对于超越现实的追求往往只是徒劳。这与白榆的高大形成对比,强调了实际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3. **询问与答复**:“因问老仙求种法,老仙咍我愚不答”通过与“老仙”的对话,反映了对修行之道的探索与困惑。老仙的回答“愚不答”既是对询问者的讽刺,也暗示了修行的真谛难以言传,需要通过自身的体悟来获得。
4. **自我反思与觉醒**:“始知此道无所成,还如瞽夫学长生”表达了作者对超凡脱俗追求的反思,认识到这种追求可能无法实现,就像盲人学习如何长生一样荒谬。这体现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我认识的觉醒。
5. **情感与哲思**:整首诗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自然、修行的深刻情感与哲思,通过对白榆的描绘与对“老仙”对话的叙述,表达了对于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反思,以及最终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与接受。
通过这首诗,皎然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也深刻揭示了对于人生意义、修行追求与自我认识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