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qì shàng rén yóu yáng zhōu
送契上人游扬州
zhèng xīn hé yǒu mèng shì shuō mèng guī pín |
证心何有梦 示说梦归频 |
wén zì jī qín běn shī sāo xué chǔ rén |
文字赍秦本 诗骚学楚人 |
lán kāi yī shàng sè liǔ xiàng shǒu zhōng chūn |
兰开衣上色 柳向手中春 |
bié hòu xū xiāng jiàn fú yún shì wǒ shēn |
别后须相见 浮云是我身 |
《送契上人游扬州》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为一位名为契的僧人(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远游扬州所作,充满了对友人旅行的深切祝福与对佛法智慧的探索。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段解释:
1. **证心何有梦,示说梦归频**:这句话表达了对内心的探索与对梦境的反思。在佛教中,梦常常被看作是内心世界的反映。"证心"即探究内心,"何有梦"则是说在探究内心的过程中,梦境或许可以作为线索或辅助,但最终的目标是发现内心的真相。"示说梦归频"则是指通过描述梦中的经历来频繁地指引内心世界,暗示通过梦境的观察和思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2. **文字赍秦本,诗骚学楚人**:这两句诗体现了对文字和文学的重视。"赍秦本"可能是指携带来自秦地(历史上秦地是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心)的书籍或典籍,隐含着对古老文化和知识的尊重和传承。"诗骚学楚人"则是引用了楚辞的典故,楚辞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可能表达了对楚辞中深邃情感和丰富想象力的学习和欣赏,同时也暗示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学习。
3. **兰开衣上色,柳向手中春**: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自然美的体验与内心情感的关联。"兰开衣上色"描绘了衣裳上沾染了兰花的香气和色彩,象征着高洁、清雅的情操。"柳向手中春"则是形容手中把玩着嫩绿的柳枝,春意盎然,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美好体验的珍惜。
4. **别后须相见,浮云是我身**: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朋友旅行的祝愿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别后须相见"意味着尽管契上人远游,但未来仍有机会相聚,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期待。"浮云是我身"则运用了比喻,将“我”比作漂浮的云,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与随性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既展现了对友人旅行的祝福,也蕴含了对内心世界、文化传承、自然美景、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感悟。
《送契上人游扬州》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送契上人游扬州》展现了作者皎然对友人契上人离别之际的深情厚谊和对佛教修行的深刻理解。诗中融合了佛教思想与文人雅趣,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缘自在的人生哲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证心何有梦,示说梦归频”:诗开篇即揭示了主人公契上人的修行生活。佛教中,“心无所得”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这里的“证心何有梦”暗示契上人已达到了心无挂碍、无梦无醒的境界。而“示说梦归频”则暗示契上人在修行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净化的过程,即“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通过不断觉悟来实现心灵的解脱。
2. **颔联**“文字赍秦本,诗骚学楚人”:这里体现了契上人的学问修为。以“秦”、“楚”指代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表明契上人不仅研习佛教经典(“赍秦本”),同时也汲取了诗骚(楚地文学)的精华,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这不仅是对契上人个人修养的赞美,也暗含了佛教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思想。
3. **颈联**“兰开衣上色,柳向手中春”: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通过“兰开衣上色”和“柳向手中春”的景象,寓意契上人内心如兰般高洁,静默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同时,这春日的柳条随风摆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整联表现了契上人内心的平和与对外界的美好向往。
4. **尾联**“别后须相见,浮云是我身”:结尾既表达了对契上人旅行的祝福,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虽然契上人如同“浮云”,看似无常,但诗人坚信友情与心灵的连接是不会被时间和空间所阻隔的。这体现了深厚的佛教理念——“缘起性空”,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是无常的,但心中的情谊却是恒常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契上人深厚的佛教修养和文化造诣,也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佛教与文人风雅的完美融合,以及对离别与重逢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