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ǎn shǐ
览史
hán sāi wú yīn jiàn luò méi hú rén chuī rù dí shēng lái |
寒塞无因见落梅 胡人吹入笛声来 |
láo láo tíng shàng chūn yīng dù yè yè chéng nán zhàn wèi huí |
劳劳亭上春应度 夜夜城南战未回 |
dōu hù jīn nián pò wǔ wēi hú shā wàn lǐ niǎo kōng fēi |
都护今年破武威 胡沙万里鸟空飞 |
máo gān hàn hǎi sǎo yún chū zhān qí tiān shān tà xuě guī |
旄竿瀚海扫云出 毡骑天山蹋雪归 |
《览史》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览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过往战争的感慨。以下逐段解释:
1. **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在这句中,诗人通过“寒塞”和“落梅”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寒冷的氛围。在这个偏远、寒冷的地方,无法见到梅花的凋落,只能听到胡人的笛声传来。这里的“胡人”代指边疆地区的异族,笛声可能是他们传统的音乐,也暗示着边疆的不安和遥远。
2. **劳劳亭上春应度,夜夜城南战未回**:劳劳亭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个有名的送别之地,这里通过“劳劳亭上春应度”暗示时光流逝,春天在亭前悄然而过。而“夜夜城南战未回”则是说在城的南边,战争还未结束,夜晚的战斗仍在继续。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时间的流逝与战争的持久之间的强烈对比,显示了战争对和平生活的破坏。
3. **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这一句描述了某一年,边防的都护(边疆最高军事长官)成功击破了武威(历史上的地名,位于甘肃)的敌人。这里的“胡沙万里”和“鸟空飞”形象地描绘了战争过后,辽阔的沙漠中一片荒凉,连鸟儿都飞不进来,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4. **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蹋雪归**:旄竿(牦牛尾制作的旗帜)在此处代表着军队,瀚海(即沙漠)和天山则是战场的地理特征。这两句描绘了军队在沙漠和天山等恶劣环境中战斗的场景。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军队胜利归来,旄竿从云层中显现,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胜利的象征。同时,战士们骑着毛毡做的坐垫,踏着积雪归来,表现了战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艰苦的战斗历程。
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上的战争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那些为和平而战的勇士们的崇敬之情。
《览史》古诗词赏析:
皎然的《览史》是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深远的历史感与对战争的沉思,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英雄与自然的崇敬之情。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开头两句“寒塞无因见落梅,胡人吹入笛声来”**,以“寒塞”、“落梅”为背景,暗示了边塞的凄冷与寂寞。落梅象征着凋零与离别,而“胡人吹入笛声来”则将这寒冷与寂寞的情感延伸到远方,通过笛声这一古老而富有情感的乐器,传达了远方的思念与忧郁。
2. **接着两句“劳劳亭上春应度,夜夜城南战未回”**,劳劳亭通常与离别和送别相关,这里用以比喻历史的变迁与时空的流转。春度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而“夜夜城南战未回”则强烈地展示了战争的持久与残酷,通过“夜夜”这一时间上的连续性,强调了战争对生活的长期影响,以及和平的难得。
3. **“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这里描述了战争的胜利场景,都护是边防军队的高级将领,武威是地名,暗示了战斗的结果。胡沙万里鸟空飞象征着战后的荒凉与寂静,鸟儿不敢飞过曾经战场的空旷,形象地表现了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 **“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蹋雪归”**,旄竿是古代军队的旗帜,瀚海是广阔的沙漠,天山是高耸的山脉。这两句描述了军队归来的场景,旄竿扫云出体现了军队的气势与英雄的豪迈,毡骑天山蹋雪归则描绘了士兵在艰难环境中返回家园的艰难与坚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厚重与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展现了对英雄和自然的赞美。作者在诗中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扬。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传达了对人类历史进程中复杂情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