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dé zhú rú yì sòng xiáng shī fù jiǎng ( qīng zì )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
dēng xīn shēng zhòng cǎo yīn yǒu shǐ zhī fāng |
灯心生众草 因有始知芳 |
cǎi jì chuāng piān lì jīn táo dòng gèng xiāng |
彩妓窗偏丽 金桃动更香 |
huā jīng chūn wèi jǐn yàn xǐ yè chū zhǎng |
花惊春未尽 焰喜夜初长 |
bié hòu kōng lí shì hé rén jiè mò guāng |
别后空离室 何人借末光 |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是唐代诗人皎然为好友详师赴任时所作,通过描绘夜灯之下花香满室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灯心生众草,因有始知芳**:灯芯点燃了周围的花草,才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它们的芬芳。这里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引子,预示了后文主题——美好的事物只有通过引子才能被感知。
2. **彩妓窗偏丽,金桃动更香**:彩妓的窗户显得格外华丽,金黄色的桃枝在窗前摇曳,香气四溢。这里将“彩妓”作为象征,寓意友人详师即将去往的地方或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华丽与香气,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3. **花惊春未尽,焰喜夜初长**:花儿仿佛被春天的余韵惊动,夜晚的灯光更加喜庆。春末的花朵还在绽放,夜晚的灯光依然温暖,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在结束时也不会消逝,相反,它们会在新事物的映照下更显珍贵和美丽。
4. **别后空离室,何人借末光**:离别之后的房间空无一人,是谁能借取这最后一缕光呢?这里表达了对朋友离别后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寄托了对朋友新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新环境中发光发热。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好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馨、华丽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感伤。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为题,虽然标题与正文内容并不直接对应,但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首先,诗人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竹如意这一对象,实际上是在借以表达对详师的敬意和送别之情。竹如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房用品,用竹子制成,以供文人雅士在挥毫作画时使用。在诗中,它成为了连接诗人和详师情感的纽带。
其次,诗中运用了精巧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比如,“灯心生众草,因有始知芳”,通过比喻灯心像众草一样生发,却因为其光亮让人知道了它的芳香,表达了对详师品格和智慧的赞美。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深意。
再者,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押韵,使得整首诗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彩妓窗偏丽,金桃动更香”,用彩妓的丽与金桃的香形成对比,增强画面感和意境的丰富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的送别之情得以寄托和升华。
此外,诗中的“别后空离室,何人借末光”一句,表达了对详师离开后,内心空虚和思念之情,以及希望详师如同竹如意一样,无论在何处都能照亮他人、带来光明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精巧的比喻、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详师的敬意、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其品格和智慧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