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īng sù fǎ shī jiǎng 《 fǎ huá jīng 》
听素法师讲《法华经》
piāo zhú xiāng nán měi wú shī shàng huǐ xíng |
缥竹湘南美 吾师尚毁形 |
réng liú fù shuāng jié bù biàn zài lín qīng |
仍留负霜节 不变在林青 |
měi rù yáng zhī shǒu yīn tán bèi yè jīng |
每入杨枝手 因谈贝叶经 |
shuí qī wò zhōu jiǎng chí cǐ bié dōng tíng |
谁期沃州讲 持此别东亭 |
《听素法师讲《法华经》》古诗词释义:
《听素法师讲<法华经>》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皎然所作,是对法师讲授《法华经》这一佛教经典情景的描绘和赞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 - 这两句描述了法师的生活环境和修行状态。"缥竹湘南美"点出了湘南地区的美景,用以映衬法师的修行环境。"吾师尚毁形"表明法师为了追求心灵的净化,不惜以苦行的方式毁坏身体。"仍留负霜节"指即使面对严寒的霜雪,法师仍然坚持自己的修行,不改变。"不变在林青"进一步强调法师即使在自然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净。
2.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 这两句描述了法师在传授《法华经》时的场景。"杨枝手"可能象征着佛陀使用的杨枝,暗示法师在讲经时手执贝叶经,就像佛陀一样。"因谈贝叶经"说明法师在讲经时所依循的文本是贝叶经,这是一种用贝叶制作的古印度文献,常用于记录佛经。
3. **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 -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法师所讲的《法华经》影响之深的感慨。"谁期沃州讲"是说没想到法师能在如此美妙的沃州(这里可能指法师讲经的地点)为众人讲解如此深刻的经文。"持此别东亭"则暗示法师的讲经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让他们在人生旅途上找到了指引,就像离开了东亭,得到了新的方向一样。
整体上,这首诗赞美了法师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坚持佛法修行和传教的高尚品德,以及他通过讲授《法华经》对听众心灵的深刻影响。
《听素法师讲《法华经》》古诗词赏析:
皎然的这首《听素法师讲《法华经》》是对一位名叫素的法师,在宣讲《法华经》时情景的细腻描绘和深刻赞美,全诗弥漫着一种庄重、肃穆又带有哲理色彩的氛围,是对佛法智慧和修行精神的崇高敬仰。
首句“缥竹湘南美”,以缥缈的竹林与湘南的美景起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讲经将会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神圣体验。接下来,“吾师尚毁形”揭示出法师在修行中的坚韧与献身精神,"毁形"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法师为求道而不顾形体,甚至不惜改变自我形象的奉献精神。
紧接着,“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以“霜节”象征岁月的磨砺和修行的艰苦,法师虽然身处世间的喧嚣与变化之中,但他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明亮,如林中的青松一般,坚定而高洁。这不仅是对法师个人修行境界的赞美,也是对佛法中坚韧不拔、内心明净的修行精神的颂扬。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通过描述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手持杨枝,自然而然地谈论《法华经》的情景,展现了佛法在日常修行中的自然与和谐。杨枝是佛教中用于洗澡的工具,象征着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修行的契机,而贝叶经则是佛教的经典,代表了深厚的文化和智慧的传承。
最后,“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以问句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法师讲经结束,准备离别东亭的深切感慨。"沃州讲"既是指法师的讲经活动,也隐含了法师所传递的佛法智慧如同沃土一般,滋养着众生的心灵。离别的意味中,蕴含着对法师深远影响和智慧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佛法继续在世间传播的无限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素法师个人的修行风貌和智慧,更体现了佛法的深邃与广博,以及在现实世界中实践佛法的现实意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诗作成功地传达了对佛法智慧的敬仰和对修行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