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ān chéng hái zi
潘丞孩子
qī shí pèi qī xián yǐn sēng shān shàng yí |
七石配七贤 隐僧山上移 |
shí xìng shū lěi luò jūn zi yòu gāo qí |
石性殊磊落 君子又高奇 |
qí chán fú yí huài zuò kè guān kě huī |
跂禅服宜坏 坐客冠可隳 |
yè yǐ yuè shù yǐng zhòu qīng fēng zhú zhī |
夜倚月树影 昼倾风竹枝 |
jí zhì huàn zhuī zuó biǎo wán yòng lín zī |
集质患追琢 表顽用磷缁 |
yì huǒ yù yì hài kuài rán zhǎng zài zī |
佚火玉亦害 块然长在兹 |
《潘丞孩子》古诗词释义:
诗人皎然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七石”和“七贤”,来描绘隐士(潘丞之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下逐段解释:
第一句:“七石配七贤,隐僧山上移,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
- 这里首先将“七石”与“七贤”并列,意指隐居的僧人(潘丞之子)如同那些隐居在山中的石头一样,拥有着独特的磊落气质。接着,将僧人比喻为“君子”,形象地描绘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第二句:“跂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
- “跂禅服”是僧人特定的禅服,这里用“宜坏”来形容其简朴与朴素,意味着这种穿着是为了符合其僧人的身份与修行的需要。同样,用“坐客冠可隳”来形容坐客的礼帽可以被轻易地损坏,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与俗世的礼节都显得多余,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内心的修行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面的“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夜宿在月光下的树影旁,日间在竹林中静坐的情景,表现了僧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第三句:“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
- 这里通过“集质患追琢”表达了僧人不追求物质的雕琢与华丽,强调了他重视内心精神世界的修炼。而“表顽用磷缁”可能是在说,通过外表的粗糙或朴实(顽)来遮掩内在的污点(磷缁),强调了僧人以简朴生活为荣,不被世俗的物欲所污染。
最后一句:“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
- “佚火玉”可能是指使玉器变得不完美、有瑕疵的火,这里用“佚火玉亦害”表达了过度追求完美或过于强烈的欲望可能会带来损害和痛苦。最后,“块然长在兹”则是说僧人将自己安逸地留在了这样的环境中,这是一种长久的、平静的生活状态,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七石”与“七贤”,描绘了隐士潘丞之子(或者是指隐居僧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强调了简朴、自然、内省和修行的重要性。
《潘丞孩子》古诗词赏析:
皎然的《潘丞孩子》是一首充满禅意和道义的诗,这首诗借用了自然与人、禅学与道德的概念,展现出一种简朴而深邃的美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标题**:题目“潘丞孩子”暗示了诗中可能存在的个人故事或人物背景,但由于诗中没有直接描述潘丞或其孩子的具体情节,而是更多地将焦点放在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上,标题的直接意义在这首诗中可能不是关键。
2. **诗句解析**:
- **“七石配七贤”**:可能暗指自然界的七种石料与古代七贤之士的象征意义相配,隐喻自然界的美德与人类的高尚品质相呼应。
- **“隐僧山上移”**:进一步将自然界的元素与僧人的隐居生活相联系,强调了自然界的神圣与精神追求的紧密联系。
- **“跂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这里通过描述禅衣的破损和客人的帽子被废弃,表达了对物质世界和外在形式的超越,强调精神与心灵的纯粹。
- **“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描绘了夜晚依靠月光与树影、白天依靠风与竹枝的场景,通过自然界的变幻,暗示人生无常,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强调了质朴的重要性,反对过度雕琢和装饰,暗示真正的美在于自然与真实的呈现。
- **“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通过描述玉石被火破坏和最终被埋没在土中的过程,强调了自然的原始力量和不变的永恒,象征着真正的价值不应被外在形式所束缚,而应存在于自然和内心的深处。
3. **整体主题**:这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简朴与装饰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精神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在本质的高贵。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原始美与人为加工的美,诗作者传达出一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哲学。
总的来说,《潘丞孩子》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禅学思想,构建了一个既超脱世俗又充满哲理的审美世界,鼓励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