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gōng shī
支公诗
zhēn wǒ xìng wú zhǔ shuí wèi chén shí hūn |
真我性无主 谁为尘识昏 |
nài hé qiú qí běn ruò bá dà mù gēn |
奈何求其本 若拔大木根 |
wàng yǐ yī niàn dòng shì rú qiān bō fān |
妄以一念动 势如千波翻 |
shāng zāi zi sāng hù chóng bì tú xū yán |
伤哉子桑扈 虫臂徒虚言 |
shén wēi xīng wài lùn zōng xié shēng yì yuán |
神威兴外论 宗邪生异源 |
kōng hé fáng sè zài miào qǐ fèi shēn cún |
空何妨色在 妙岂废身存 |
jì miè běn fēi jì xuān huá céng wèi xuān |
寂灭本非寂 喧哗曾未喧 |
jiē jiē shì shàng chán bù gòng zhì zhě lùn |
嗟嗟世上禅 不共智者论 |
《支公诗》古诗词释义:
诗人皎然的《支公诗》富含哲理,通过对自我的剖析和对禅理的探讨,展现了对于人生、自我认知以及解脱之道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真我本没有主,被尘世的杂念所迷惑。这里提到真我并非固定的实体,而是被外界的干扰和认识所遮蔽,表现了个体在追寻真理道路上的困惑与迷失。
2. **奈何求其本,若拔大木根**:为何要追寻本源,就如同要连根拔起一棵大树。比喻通过深入探求事物的本质,就像想要彻底解决问题需要从根源入手,强调了寻根究底的重要性。
3. **妄以一念动,势如千波翻**:错误地用一个念头驱使行动,就像千层波浪翻滚。这里指出不正确的思想或念头可能导致行为上的混乱,形象地展示了错误思维模式的破坏性。
4. **伤哉子桑扈,虫臂徒虚言**:多么悲伤子桑扈,他徒劳地用虫臂发言。子桑扈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保持沉默、否定言语的行动而知名,此处用以表达对那些依赖言语而非行动来追求真理者的讽刺。
5. **神威兴外论,宗邪生异源**:神威兴起于外在的争论,邪念源自不同的源头。这句话暗示了人们在外部的纷争中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结果往往导致了内心的混乱和邪念的滋生。
6. **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空洞的讨论不妨碍颜色的存在,微妙的道理并不否定身体的存在。这里强调了内心的精神追求(空)与物质世界(色)之间的和谐,以及精神与身体的统一。
7. **寂灭本非寂,喧哗曾未喧**:真正的寂灭并非真正的寂静,曾经的喧闹从未真正喧嚣。寂灭和喧哗被描述为相对的概念,揭示了静与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8. **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唉,世上的禅宗,不与智者对话。最后,诗人感叹于世间禅道的普遍性与真正理解和实践之间的鸿沟,表达了一种对于真正智慧和深刻理解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自我认知、真理追求、以及内心平静与外界喧嚣之间的关系,旨在引导读者反思自身,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和谐。
《支公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的作品《支公诗》,该诗通过对人生、禅学以及宇宙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哲理和心灵感悟。下面对诗的内容和意象进行解析:
1. **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 - 开篇就提出了对“真我”的探讨,认为人的本性并非被外部世界或主观意识所束缚,而是与外部世界相对独立的。此处“尘识昏”可能指被世俗观念和意识所蒙蔽,无法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2. **奈何求其本,若拔大木根** - 这句诗使用了“拔大木根”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追寻事物根本时的艰难。要想找到事物的根本,就像要从树根上将一棵大树连根拔起,需要极大的努力和洞察力。
3. **妄以一念动,势如千波翻** - 这里通过“一念”与“千波翻”的对比,表达了单个想法或行为的影响可能巨大,就如同微小的风浪能引发千层波涛。暗示了个体的行动对周围环境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提示了控制自我念头的重要性。
4. **伤哉子桑扈,虫臂徒虚言** - 引用了子桑扈的典故,子桑扈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因病而断臂,但他仍以智言教导他人。此处通过“虫臂”和“徒虚言”的对比,暗示了言语的力量与实质行动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困境中仍能保持智慧的可贵。
5. **神威兴外论,宗邪生异源** - “神威”可能指的是强大或超然的力量,而“外论”和“宗邪”则可能指的是一些外在的理论或错误的信仰体系。整句诗表达了对依赖外在权威或错信邪说的批判,强调了独立思考和内在力量的重要性。
6. **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 - 这句话探讨了佛教中空有(空无和实有)的概念。认为虽然事物可能看似空无,但并非意味着不存在,而是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妙,可能指的是微妙的宇宙真理或生命的奥秘,而“废身存”则可能是在强调生命的存在和体验,即使在理解宇宙真理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生活的实际存在。
7. **寂灭本非寂,喧哗曾未喧** - 这句话可能是在探讨禅学中的“寂静”与“喧嚣”的概念。寂灭并非真正的寂静,而是对一切现象本质的理解和接纳;喧嚣也不是真正的喧嚣,而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世界的繁华并无冲突。
8. **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 - 最后,诗人以感叹的方式,指出当今世上的禅学未能被真正的智者理解或讨论,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文化中禅学被误解或表面化的忧虑。
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从个人的内心探索,到对宇宙、生命的理解,再到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一位诗人深邃的智慧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