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u cháng shǐ fǎng huà pí shā mén tiān wáng gē
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
xī nián pān guì wèi liú rén jīn zhāo pān guì sòng guī kè |
昔年攀桂为留人 今朝攀桂送归客 |
qiū fēng táo lǐ yáo luò jǐn wèi jūn qīng qīng bàn sōng bǎi |
秋风桃李摇落尽 为君青青伴松柏 |
xiè gōng nán lóu sòng kè hái gāo gē guì shù líng hán shān |
谢公南楼送客还 高歌桂树凌寒山 |
yīng lián dú xiù kōng lín shàng kōng shǎng fū huá jī xuě jiān |
应怜独秀空林上 空赏敷华积雪间 |
zuó yè yī zhī shēng zài yuè chán juān kě wàng bù kě zhé |
昨夜一枝生在月 婵娟可望不可折 |
ruò wèi tiān shàng kān zèng xíng tú shǐ tíng tíng zhào lí bié |
若为天上堪赠行 徒使亭亭照离别 |
《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皎然所作,是赞美周长史昉所画的毗沙门天王的颂歌。下面对这首诗的每段进行逐段解释:
1. **昔年攀桂为留人, 今朝攀桂送归客,**
这两句对比过去和现在。"昔年"提到过去,诗人回忆过去与友人的相聚时光,那时他们因友谊而共同努力;"今朝"则转向现在,强调了分别的情景,如同现在攀桂树以送别即将离去的友人。
2. **秋风桃李摇落尽, 为君青青伴松柏,**
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所有的桃李都在秋风中凋零,唯独翠绿的松柏依然挺立。诗人通过这个景象,将松柏比作与友人长久相伴的象征,暗示虽然友人离去,但松柏象征的友谊将永远陪伴着诗人。
3. **谢公南楼送客还, 高歌桂树凌寒山,**
"谢公"指的是谢灵运,诗人借用谢灵运南楼送客的故事,表达送别的情景。"高歌桂树凌寒山"则形容送别时的场景,以桂树象征美好,即便在寒冷的山中也依然生机勃勃,暗示友谊和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被遗忘。
4. **应怜独秀空林上, 空赏敷华积雪间,**
"应怜独秀空林上"意味着在空旷的林间,有一棵独立的树,孤独而美丽。"空赏敷华积雪间"则描绘了在积雪覆盖的地面观赏盛开的花朵,暗示美好的事物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能绽放。这里,诗人赞美画作中的毗沙门天王,即使在严肃的背景下,也充满了生机与力量。
5. **昨夜一枝生在月, 婵娟可望不可折,**
"昨夜一枝生在月"描绘了一幅月夜之下,一枝花独自绽放的景象。"婵娟"形容月的美丽和花的娇嫩,这里诗人用以赞美画作之中的毗沙门天王,即使如月光下盛开的花朵,虽美丽动人,但无法触及,寓意着艺术作品的魅力只能在心中体会。
6. **若为天上堪赠行, 徒使亭亭照离别,**
"若为天上堪赠行"意味着如果这幅画能在天际赠送,那么它就能为离别的人带来安慰和希望。"徒使亭亭照离别"强调了画作的影响力,即使它只能在尘世间存在,也能像亭亭玉立的树一样,照亮离别的人们的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故事的融合,赞美了周长史昉画作中的毗沙门天王,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慨,以及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心灵慰藉的深意。
《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皎然所作,以长史昉所绘的毗沙门天王为题材,创作了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表达了对毗沙门天王这一形象的赞美,同时也借以抒发了离别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首与铺垫**:诗的开头“昔年攀桂为留人,今朝攀桂送归客”以“攀桂”这一动作象征了分别和送别的情感,既包含了对过去的回忆,也预示了即将到来的离别。这里“桂”寓意美好和珍贵,以此展现送别之人的深情与不舍。
2. **秋风与自然景象**:接着“秋风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描绘了秋季景象,以桃李的凋零反衬出松柏的常青,象征了诗人对友人坚强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友情长青的期待。
3. **谢公南楼与高歌**:“谢公南楼送客还,高歌桂树凌寒山”借用谢灵运的故事,通过“南楼”与“高歌”展现了诗人豪情与豁达的一面。这不仅是一次送别,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励,传达出即便面对离别,也应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4. **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象征着守护与保护,诗中将其与自然景观和情感体验相融合,通过“应怜独秀空林上,空赏敷华积雪间”等句子,不仅赞美了毗沙门天王的神圣与庄严,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希望如毗沙门天王一般守护彼此,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5. **最后的思考与希望**:“昨夜一枝生在月,婵娟可望不可折,若为天上堪赠行,徒使亭亭照离别”以月中的孤枝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诗人希望这段友谊如同月中的孤枝一般,虽难以触及,但能成为彼此心中永恒的美好回忆,照亮离别的夜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离别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历史故事与宗教元素融合,创作出了一首既有文学美感又富含哲理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