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ǐ
笔
liáng jiàng céng táo yíng duō jū bǐ yàn zhōng |
良匠曾陶莹 多居笔砚中 |
yī cóng qīn jī àn cháng kǒng jìn ér tóng |
一从亲几案 常恐近儿童 |
zhuó lì chéng xīn jiǔ tí xié zhù yì tōng |
卓立澄心久 提携注意通 |
bù yīng xián qì xiǎo hái yǒu jì rén gōng |
不应嫌器小 还有济人功 |
《笔》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标题为《笔》,作者是贯休。全诗八句,每句七言,总共有56字。下面逐段解释每一句的意思:
1. **良匠曾陶莹,多居笔砚中**。这一句提到良匠曾经将某些物质陶冶得晶莹剔透,这些物质后来多被用在笔和砚台上。这里隐喻了笔作为一种文房四宝的重要性,它们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2. **一从亲几案,常恐近儿童**。这一句描述了笔从制作完成到被放置在书桌上的过程,作者担心笔可能被不熟悉其价值的儿童触摸或弄坏,表达了对笔的珍惜和保护之意。
3. **卓立澄心久,提携注意通**。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笔的品质与使用场合,暗示笔长时间站立在书桌(卓立),需要人们在使用时保持专注(澄心久),同时笔也如同一位忠实的助手(提携注意通),陪伴着文人进行书写等活动。
4. **不应嫌器小,还有济人功**。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表达了对小物件(如笔)的重要性的认识,即使看起来或使用的空间不大(器小),但它们(如笔)对人的帮助或作用(济人功)是不可忽视的。这既是对笔的赞美,也是对所有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不可或缺事物的赞颂。
整首诗通过对笔的描述,不仅赞美了笔的功能和重要性,也隐含着对文人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所有默默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小事物的尊重与感激。
《笔》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这首《笔》诗,通过诗人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描绘了笔作为书写工具的独特形象和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开篇与形象塑造
首句“良匠曾陶莹”点明了笔作为工艺品的特点,强调了它由“良匠”精心制作,蕴含了材质的精细和工艺的高超。通过“莹”字,形象地描绘了笔的表面光滑如玉,展现了一种精致之美。这不仅是对笔本身的赞美,也是对工匠技艺的高度评价。
### 情境与哲思
接下来的“多居笔砚中”,简明地点明了笔作为书写工具的日常用途,同时也是对笔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隐喻。它常伴随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出现在文人的书桌之上,成为了学习、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从亲几案,常恐近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情境,表达了作者对笔的敬畏之心。笔不仅是文人案头的日常用品,更承载着知识和智慧的传递,因此它被置于“几案”之上,远离儿童的触碰,以保护其神圣性和纯洁性,同时也反映出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 心态与使命
“卓立澄心久,提携注意通”描绘了笔作为工具与使用它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笔与使用者建立起了一种默契,不仅承载了知识的传播,也体现了心灵的连接和智慧的传递。这不仅仅是工具与使用者的关系,更是文化和智慧的传承纽带。
最后两句“不应嫌器小,还有济人功”以小见大,寓意深刻。笔虽小,却能“济人”,即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工具,更是文明发展的象征,强调了小事物在人类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这句话也鼓励人们不要低估身边看似微小的事物,它们往往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 总结
贯休的这首《笔》诗,不仅通过对笔的描绘展现了它作为书写工具的独特魅力,更深入探讨了笔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诗人赋予了笔以生命,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人与文明的桥梁,体现了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深刻洞察和理解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