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jiǔ yuè jiǔ rì yìng zhì
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jiǔ rì chóng yáng jié sān qiū jì yuè cán |
九日重阳节 三秋季月残 |
jú huā cuī wǎn qì yú fáng pì zǎo hán |
菊花催晚气 萸房辟早寒 |
shuāng nóng yīng jī yuǎn wù zhòng yàn fēi nán |
霜浓鹰击远 雾重雁飞难 |
shuí yì lóng shān wài xiāo tiáo biān xīng lán |
谁忆龙山外 萧条边兴阑 |
《奉和九月九日应制》古诗词释义:
许敬宗的《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九月九日)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传达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以下是逐句解释:
1.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 三秋季月:指的是农历三秋,即九月,秋天的第三个月。在这里,"残"字点明了秋天接近尾声的景象。
2.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 菊花:在重阳节有插戴菊花的习俗,象征长寿和高洁。
- 催晚气:意思是菊花的盛开给晚秋带来了生机和凉意。
- 芜房:此处用以指代茱萸的花房,茱萸也有驱寒和避邪的作用。
- 辟早寒:指茱萸花房散发出的香气能够驱赶早秋的寒气。
3.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 霜浓:霜意浓厚,寒冷加重。
- 鹰击远:意思是大雁在浓霜覆盖的天空中飞行,天空显得更深远,飞禽的活动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 雾重:雾气浓厚,能见度低。
- 雁飞难:大雁在浓雾中飞行时,视线受阻,飞行变得困难。
4.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 龙山:此处可能象征远征或边疆。
- 萧条:景象萧条,形容边疆的荒凉或时局的衰败。
- 边兴阑:边境的兴致或战事渐渐衰落,暗示可能有边境冲突或战争的结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自然景象,结合边疆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感慨,既赞美了自然的美丽与坚韧,也反映了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
《奉和九月九日应制》古诗词赏析:
许敬宗的《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这首诗,以深秋时节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重阳节的氛围,并巧妙地融入了宫廷应制诗的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秋日之美的独特感悟。
首联“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点明了时间背景,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三秋季月即农历的九月,此时已接近秋天的尾声,暗示着季节的更迭。通过“残”字,既描绘了月相即将结束的景象,也寓意着秋季即将结束,转入冬日的意味。
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进一步描绘了秋季的景象。菊花在晚秋时节盛开,似乎在催促着寒冷的空气,而佩戴茱萸的习俗则在辟除早寒,象征着人们通过自然的方式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融入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展现了诗人在节日氛围中的感受。
颈联“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通过描绘鹰在浓霜中远击与雁在浓雾中飞行的困难,生动地展现了深秋的寒冷与浓雾的景象,同时也隐含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界的壮美。鹰与雁的活动,象征着自然界中生物面对环境挑战时的适应与生存,增强了诗的意境深度。
尾联“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则将视角转向边疆,表达了对边疆地区萧条景象和兴衰的感慨。这里运用了“龙山”这一典故,借以表达对边疆地区遥远和边防局势的关切,同时流露出一种对边疆人民生活状态的同情和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许敬宗的《奉和九月九日应制》不仅是一首描写深秋时节景色的诗歌,更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重阳节习俗的赞美,对生命顽强的赞美,以及对边疆兴衰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