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è lù lù piān
月漉漉篇
xī shī xiǎo mèng xiāo zhàng hán xiāng huán duò jì bàn chén tán |
西施晓梦绡帐寒 香鬟堕髻半沉檀 |
lù lú yī yǎ zhuǎn míng yù jīng qǐ fú róng shuì xīn zú |
辘轳咿哑转鸣玉 惊起芙蓉睡新足 |
shuāng luán kāi jìng qiū shuǐ guāng jiě huán lín jìng lì xiàng chuáng |
双鸾开镜秋水光 解鬟临镜立象床 |
yī biān xiāng sī yún sā dì yù chāi luò chù wú shēng nì |
一编香丝云撒地 玉钗落处无声腻 |
qiàn shǒu què pán lǎo yā sè cuì huá bǎo chāi zān bù dé |
纤手却盘老鸦色 翠滑宝钗簪不得 |
chūn fēng làn màn nǎo jiāo yōng shí bā huán duō wú qì lì |
春风烂熳恼娇慵 十八鬟多无气力 |
zhuāng chéng p E tuǒ yī bù xié yún jū shù bù tà yàn shā |
妆成pE鬌欹不斜 云裾数步踏雁沙 |
bèi rén bù yǔ xiàng hé chǔ xià jiē zì zhé yīng táo huā |
背人不语向何处 下阶自折樱桃花 |
《月漉漉篇》古诗词释义:
《月漉漉篇》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梦境与醒来后的日常生活。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西施晓梦绡帐寒**:诗句开始描述了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清晨梦醒时的情景,被轻薄的丝帐所覆盖,周身感到寒意。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诗中借用其典故,增加了诗歌的古典美感。
2. **香鬟堕髻半沉檀**:形容女子头上的香鬟(古代女性发型的一种)在梦中散落,半掩在沉檀香中。沉檀香是一种贵重的香料,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的香气与贵气。
3. **辘轳咿哑转鸣玉**:描述女子在梦醒后,用辘轳打水的情景,发出咿哑的响声,如同鸣玉一般清脆。通过这个细节,诗中传达出女子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4. **惊起芙蓉睡新足**:说明女子从梦境中醒来时,犹如池中刚刚睡醒的荷花,身姿优雅而轻盈。这里将女子比作荷花,赞美了她的纯净与美好。
5. **双鸾开镜秋水光**:女子打开梳妆镜,镜子中的她犹如秋水般清澈明亮,双鸾(凤凰的一种形象)象征着女子的美好与高贵。
6. **解鬟临镜立象床**:女子从头到脚全副梳妆,她站在象牙制成的床边,面对镜子整理自己的发髻和妆容。
7. **一编香丝云撒地**:形容女子的头发如同云彩般散落在地,散发着阵阵香气。这里通过描绘头发的状态,表现出女子的美丽与不凡。
8. **玉钗落处无声腻**:女子佩戴的玉钗落地时,几乎听不到声音,体现出它们的质地细腻与珍贵。此处也暗示了女子的轻盈与优雅。
9. **纤手却盘老鸦色**:女子的手指纤细,能够灵活地盘起老鸦色的发髻。老鸦色可能是发色的一种描述,也象征了优雅与沉稳。
10. **翠滑宝钗簪不得**:尽管宝钗十分珍贵且色泽翠绿,但女子的发质过于柔顺,因此难以将宝钗固定在头发上。
11. **春风烂熳恼娇慵**:描绘了春风轻拂时的景象,给女子带来了一丝慵懒与娇媚。春风的烂熳也衬托出了女子的娇柔与美好。
12. **十八鬟多无气力**:女子的十八个发髻,因慵懒而显得无力,暗示了她内心的慵懒与享受生活的态度。
13. **妆成pE鬌欹不斜**:女子化好妆后,鬓角的发髻稍稍倾斜,但并不显得不协调,反而增添了她的娇憨与自然美。
14. **云裾数步踏雁沙**:女子身着如云的轻柔衣裙,几步之间轻踏在雁沙(雁过留下的沙痕)上,形象地描绘了她轻盈的步伐和飘逸的身姿。
15. **背人不语向何处**:女子在不被人看见的情况下,独自走向了某个未知的方向。这里可能暗含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思虑。
16. **下阶自折樱桃花**:最后,女子独自在台阶前折取了一朵樱花,可能是想要寄托某种情感或心意。樱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美好与短暂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古典美与梦幻色彩的场景,展示了女子的美丽、娇媚与内在的情感世界。
《月漉漉篇》古诗词赏析:
李贺的《月漉漉篇》是一首意境深邃、描写细腻的诗歌。这首诗以西施的形象为引线,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古风雅韵的画面。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将从主题、意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
### 主题
诗歌主要围绕西施的形象展开,通过对她清晨梦醒后一系列动作和情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女子柔美、慵懒而又带有几分孤独的意境。诗中流露出一种对古代女子生活状态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
### 意象
1. **西施晓梦**:以西施作为主角,通过“晓梦”这一细节,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氛围,暗示了梦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2. **香鬟堕髻半沉檀**:形象地描绘了西施梦醒后略显凌乱的发型,用“半沉檀”增添了一种古朴雅致的气息。
3. **辘轳咿哑转鸣玉**:通过日常用具的转动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
4. **双鸾开镜秋水光**:双鸾鸟与镜子的结合,不仅象征着女子的美丽与高贵,还隐含了一种对镜自怜的情感。
5. **春风烂熳恼娇慵**:以“春风”来形容女子的慵懒,既生动又贴切,展现了女性特有的娇憨与慵懒美。
6. **十八鬟多无气力**:暗示了西施尽管美貌非凡,却因慵懒而显得无力,增添了人物的多面性。
### 修辞手法
1. **比喻与象征**:如“双鸾开镜秋水光”运用了双鸾鸟的意象,象征镜中女子的高贵与美丽。
2. **拟声词的运用**:“辘轳咿哑转鸣玉”通过拟声词的描绘,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现场感。
3. **对比与反差**:“春风烂熳恼娇慵”中的“烂熳”与“娇慵”形成对比,展现了女子在慵懒背后可能隐藏的内心世界。
### 情感表达
全诗通过对西施梦醒后一系列动作和环境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以自然与人物的融合为线索,展现了古风女子的柔美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细腻情感的敏感捕捉与深刻理解。
总之,《月漉漉篇》通过丰富的意象、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女子生活图景,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美丽与慵懒,也蕴含了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