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āng yuè
霜月
shě shēng qiú dào yǒu qián zōng qǐ nǎo wān shēn jié yuàn zhòng |
舍生求道有前踪 乞脑剜身结愿重 |
dà qù biàn yīng qī sù kē xiǎo lái jiān kě yǐn zhēn fēng |
大去便应欺粟颗 小来兼可隐针锋 |
bàng tāi wèi mǎn sī xīn guì hǔ pò chū chéng yì jiù sōng |
蚌胎未满思新桂 琥珀初成忆旧松 |
ruò xìn bèi duō zhēn shí yǔ sān shēng tóng tīng yī lóu zhōng |
若信贝多真实语 三生同听一楼钟 |
《霜月》古诗词释义:
李商隐的《霜月》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信仰与追求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这句诗是说,为了追求真理和道德的修养,古已有之,人们不惜舍弃生命,甚至在身体上进行自我牺牲,以此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愿望,强调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决心。
2.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此句采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大到生命终结的消失,小到微不足道的粟颗和针锋之间的差距。意思是无论生命的终点如何渺小或宏大,都可能在精神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了精神追求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3.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这句诗用蚌壳孕育珍珠和琥珀从松脂中形成两种自然现象,象征着事物的成长和变化。未成熟时的蚌胎却已憧憬着新生的桂树,初成的琥珀则怀念着旧日的松木,表达了在成长和变化过程中,内心对于过去事物的思念与对于未来美好的期待和憧憬。
4.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贝多是指贝多罗树,此处借指佛教典籍。这句诗提到如果相信佛教中真实、精深的教义,那么即使在多生多世中,也同样能听到同一座寺庙里的钟声。它意味着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够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启示着追求精神真理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综上所述,这首《霜月》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信仰的价值、以及追求真理的过程。通过自然现象和佛教教义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深思和对精神追求的热烈向往。
《霜月》古诗词赏析:
李商隐的《霜月》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示了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诗中不仅探讨了生命、死亡、轮回等哲学主题,还巧妙地融入了自然界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世间万物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联“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以强烈的情感开篇,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他追求的不只是个人的生与死,而是更深层次的“道”。这里的“道”,既可能是儒家的“仁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能是佛教中的某种精神追求。李商隐这里表现出的是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颔联“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用非常具体的自然现象——“欺粟颗”的巨大和“隐针锋”的微小,来形容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和其经历的诸多变化。这既是对自然世界的赞叹,也是对生命多样性的颂扬,表明了生命在其广度和深度上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颈联“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继续借助自然界的物象,进一步阐述生命过程中的变化与成长。蚌胎象征着生命的孕育与成长,新桂代表新生和希望;而琥珀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生命经历的时间与变化,由松树历经岁月而成的琥珀,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变化中不变精神的肯定。
尾联“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通过引用佛教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贝多(梵文Bhikshu,意为僧人)的真实语,这里象征着对佛教教义的深刻信仰与理解。三生同听一楼钟,意指在不同的生命轮回中,都能听到同一座寺庙的钟声,寓意着无论生命如何流转,内心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信仰的深沉思考和艺术表达,既富有哲思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李商隐诗歌中极具代表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